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母校要闻» 北京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表彰大会召开 我校1个基层党组织和2名党员获奖

北京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表彰大会召开 我校1个基层党组织和2名党员获奖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0-06-28  

6月28日上午,北京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表彰大会召开。人文社科学院党委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高建村教授、孙东亮教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对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旨在宣传先进事迹,激励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接续奋斗,在抓好疫情防控、推进首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国家和首都建设中再建新功。

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主要事迹:

人文社科学院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举旗帜、强组织、育新人、促发展、解难题”,抓好工作责任落实,做到“五个到位”,凝聚起师生同心同向同奋斗的合力,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委工作得到了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市委主题教育简报、北京组工、北京支部生活、中国网、北国网、未来网、大兴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举旗帜,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1.突出政治建设,打造坚强班子。学院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政同心、教学相融、互相补台、主动担当,成为学院内涵发展的领航人。2.强化理论武装,淬炼党性意识。如通过开展理论读书班,实施领导班子率先学、理论导师到支部领学、老党员进行导学等举措,增强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开展“共和国将军讲红色故事”“牢记初心使命,同过政治生日”“亲历庆典、感受庆典、厚植爱国情怀”等主题党日活动,提高了党员的党性意识。3.开展党建研究,提升领航本领。学院党委积极参与北京高校第一批重点难点项目《强化大学生思想入党》和第二批重点难点项目《院系党组织运行模式与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为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强组织,建设强有力、张有度、细有情、聚有暖的战斗堡垒。1.完善了工作机制和制度,提升了学院党委的组织力。开展学院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7S模型与运行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学院通过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发挥作用的相关工作程序,建立了学院党组织的主要责任与权力清单,形成了学院党组织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与制度。2.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深入和巩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成果,筑牢党组织的奠基石。同时,把党建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到引智帮扶农村党支部的建设。3.实施“四感”关怀帮扶机制,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政治生日,提高了党员的政治使命感;通过实施重大事项党员先审先议制,增强了党员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真诚关怀党员,强化了党员的组织归属感;通过党内表彰,提升党员的自我实现感。

育新人,倾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学院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三个结合,开展三个工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高度与温度。1.将入学教育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开展“引航工程”。通过书记讲党课、书记、院长和副书记为新生同讲一门思修课、开展“为什么学、怎样学”大讨论等,为新生引航。2.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开展“铸魂工程”。学院党委实施红色导师计划,奏响知名红色导师领航、校内理论导师护航、校外实践导师助航三部曲,为学生铸魂。3.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开展“暖心工程”。党委委员与8名孤儿学生结对子,为因患视神经脊髓炎几乎失明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安排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赵新峰老师为其导师,师生党员远赴学生家中上门讲课,为学生暖心。

促发展,学院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三有”局面。人文社科学院党委通过带好人、干好事、做好决策,凝聚起师生同心同向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推进了学院内涵发展。1.人才培养有质量。学生在全国人力资源大赛、全国旅游专业职业大赛、首都挑战杯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服务一带一路髙峰论坛等国际大型会议中表现出色,中德经济论坛组委会还给学院发来了感谢信。2.产教融合有突破。2019年学院与北京艺苑集团成立了艺苑旅游研究院、设立了研究基金,实现学院产教融合的新突破。3.社会服务有特色。学院围绕建设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主动作为,为大兴区建设首都公共文化示范区担当智库,为首都各区县安全稳定进行风险评估,为景区安全提供解决方案等。

解难题,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彰显人文精神。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与大兴区最后一个低收入村——小黑垡村开展党建联盟,实施党建铸魂引航、文化素质提升、品牌设计与生态创新三个工程。通过走访村民、入户调研、助力党群服务站的设计与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开展“同学习、同实践、同上党课、同过政治生日”、创作《小黑垡村村规民约之歌》、对村里党员和学生进行培训等,受到小黑垡村民的热忱欢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大兴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院党委还受大兴区长子营镇党委和雄安新区圈头乡党委的委托,指导农村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以高校党建促地方党建,以党建引航促乡村振兴,以党建联盟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校地共建“三促”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高建村同志主要事迹简介:

高建村同志现任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在教学科研、服务北京安全生产和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爱岗爱校,把个人事业融入学校转型发展大局。作为教授,高建村同志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安全工程导论》、《职业危害与防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检测》和研究生课程《化工安全与环保》的教学任务。高建村同志坚持“教书育人”,讲授安全专业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安全理念教育和安全文化培养;以“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学生思考”为教学工作三大法宝,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既受益于工作又受益于生活,和本科生、研究生都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刚一入学,高建村同志就担任5名本科生导师,常常和他们谈心谈话,关心他们的成长,亲自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目前5个学生都成为安全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高建村同志对教学工作的辛勤投入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获得学校教学名师,2018年以最高票数当选全校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2019年高建村同志带领安全工程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以德立学,以为北京市安全生产做贡献为己任。作为安全工程学院的主要领导,高建村同志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促进规范管理、狠抓教学质量、推动服务北京安全生产的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特别是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及燕山石化公司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四方党支部共建”活动,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围绕北京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积极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发现并解决安全领域新情况、新问题。

高建村同志致力于北京大城市安全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兼任北京市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他先后主持原国家安监总局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项目、完成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项目;为确保国庆70周年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作为专家组长承担大兴区危险化品重点企业“体检式”安全筛查工作,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烟花表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持起草四项危化品安全生产北京地方标准,参与“北京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和起草;为筹建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申办安全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北京市属唯一化学品危险性检测实验室做出重要贡献。作为北京市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级安全培训教师,常年执教北京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危化品安全培训。

以身作则,甘当高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逆行者。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高建村同志毅然提前结束探亲日程,于大年初三匆匆返回北京。在居家观察期间,得知学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缺少必要的防疫物资,他迅速安排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等老师,先后分四次向学校送去护目镜、防护口罩等应急物资,支持学校顺利克服疫情初期困难。抗击疫情期间,高建村同志一方面担当起全院疫情防控总指挥的重任,确保全体师生不出现如何问题;一方面认真备课,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教学;还主动承担学院领导的全部值班任务,常常加班加点为老师们处理各种业务。

为解决北京市75%消毒酒精供应困难问题,中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集团合作设计一套提高75%消毒乙醇产能的临时工作方案,市应急局对此项工作的安全生产高度重视,邀请高建村同志受邀作为专家组长协助开展细化操作规程、完善应急预案、现场监督检查,他多次前往现场、反复进行多方沟通确保顺利完成任务。随着抗击疫情工作不断深入,消毒乙醇、过氧乙酸消毒剂等消毒产品得到广泛使用,但它们还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如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为此,高建村同志接受北京市电视台采访,对抗击疫情常用消毒剂的危险性和安全使知识向广大市民进行了讲解;《中国应急管理报》专门约稿请高建村同志论述强调抗击疫情形势下的消毒剂安全使用问题。

为了支持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复工复产,高建村同志受邀协助市、区两级应急管理局对企业开展复工复产前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技术指导与检查。受市、大兴区两级应急管理局委托,高建村教授参与编写、完善部分复工复产安全提示文件,主持起草北京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酒精安全管理规范》,及时录制视频培训教材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管理规范一起用微信的方式迅速向有关单位和社会广泛推送,为确保特殊关键时期门诊、病房、医院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孙东亮教授主要事迹简介:

孙东亮教授现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责任教授、校级重点科研机构“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从教十余年来坚守教学科研一线,践行育人初心和使命。潜心治学,精益求精,勇于担当作为。坚持自主创新,立志科研攻关报效国家和首都事业。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获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

坚持教书育人宗旨,甘为人梯立德树人。孙东亮在讲授《科学研究训练》、《学科前沿讲座》等课程时,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同行同向地做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才引导。在学生评教中,一名同学这样写道:孙老师是一位真正有爱国情、报国心的好老师,他眼里瞄的是世界科技的前沿,手上做的是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肩上扛的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责任,他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最好的榜样。”新冠疫情期间,孙东亮心系学生,经常在线上和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情况,不遗余力详细指导,很多大四毕业生都说,“能够抢到孙老师做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就像中了大奖一样,是大学里最幸运的事”。

孙东亮重视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自信,将学术前沿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育人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优秀人才。博士研究生陈奇成获国家奖学金,因表现突出,博士毕业1年就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曹志柱将孙东亮原创VOSET方法推广应用,获亚洲计算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会议最佳论文奖。硕士研究生张奥林提出原创模拟电场强化沸腾换热的VOF+LS+SPP方法,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坚持科学精神精钻细研,潜心治学成果丰硕。孙东亮长期从事先进流动传热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是我校杰出的青年学者。他坚持 “勤奋、进取、求实、融洽”科研理念,自主研发、突破进取。十余年来,孙东亮先后主持国家级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引用近千次;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在学术专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孙东亮非常重视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长期以来,国际上应用较广的CFD商业软件均为国外开发,我国通用软件开发尚属空白,孙东亮决心致力于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动传热数值方法和软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速度压力耦合算法IDEAL、气液界面捕捉方法VOSET以及Sun气液相变模型。世界知名CFD开源软件成功植入孙东亮科研成果。IDEAL算法刚公开发表不久,就获得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法国巴黎东大传热传质实验室主任Lauriat教授就带着自己的课题组成员不远万里来中国,拜访孙教授寻求帮助。西班牙学者Burkart在其研究中采用了IDEAL算法,计算步数减少了90%以上,有效克服了传统算法求解速度慢这一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IDEAL算法用于多尺度、多相、多组分等复杂问题的数值求解中。知名国际期刊NHT主编Minkowycz教授对此高度评价,并首开先河不经外审直接收录孙东亮的6篇系列论文,在学术界传为美谈。

坚持言传身教带队伍,团队建设百花齐放。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面对教学、科研和生活这“三座大山”,感觉喘不过气,孙老师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逐个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他们前进的方向。青年教师韩东旭博士常常提起自己入职后过科研关的情景,“在写青年科研基金申请书时,孙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从基金的选题到基金本子的构思与撰写,前前后后和我讨论了几十次,每次孙老师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基金本子中的问题,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来帮助我理解,最后,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第一次申请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式踏上自己的科研道路”。在孙老师积极指导和无私帮助下,储运专业全体青年教师步入教学科研的快车道,整个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我校油气储运专业75%青年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还荣获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和北京市“青年骨干”1人。

坚持学以致用做学问,积极奉献回馈社会。在专注于原创技术开发的同时,孙东亮也非常重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实际行动中贡献了专业力量。针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治理雾霾社会需求,他结合京津冀地区具有丰富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现状,开展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技术研究,成功应用自主开发的原创性数值方法,构建了“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和示范工程,解决了土壤冷堆积的科研难题。研究成果对推进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宣传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