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电工电子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发布日期:2022-05-26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电工电子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介绍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创新型人才则是这个灵魂的核心。人才要创新,教育理应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十七大以来,国家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共识。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回归工程应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就是这种理念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1在创新与实践中发展

1978年创建至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特色,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发展格局,成立了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10个教学院()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工电子类课程已成为各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进入21世纪,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新形势,该校进一步明确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强化实践育人特色,专门成立了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并组建了电工电子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戴波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电工电子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电工学》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电工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自动化学会理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该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个人、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校优秀教师、校优秀教学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多年来,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对工程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颇有见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创新教育实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所带领的团队共有23名教师,是一个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电路分析》、《电工学》、《电子技术》、《现代电子设计与创新》等26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ITAT车模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竞赛的培训辅导工作。

据戴波教授介绍,十几年来,团队依托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了符合一般理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以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回归工程应用为鲜明特色的教学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指导,确立了3个层次、6个环节的阶梯式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启迪创新意识,含电工、电子实验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实验两个环节;第二层次----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含电工、电子实习和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工程技术实验两个环节;第三层次----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含综合电子课程设计和各类竞赛等创新教育两个环节,从意识、能力、创新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电工电子实践训练不断线,着力提升他们的工程素质。他们在全国较早开展了电工电子工程实训,组织学生到燕山石化等特大型企业现场进行电工电子认识实习,积极推进做中学,完成初期工程素质教育。通过开设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工程训练项目,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工程素质基础。团队成员参与的校内URT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已连续实施了8年,每年吸引近100名学生参加。200911月,该团队成员指导的URT项目―“多功能塔桥参加第十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受邀参加了20106月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

与此同时,该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级、市级以至国家级的各类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竞赛,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他们自2003年开始连续8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2005年开始连续6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2007年又开始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ITAT车模大赛。近年来,累计29人次获得一等奖11项,105人次获得二等奖41项,202人次获得三等奖86项。其中2005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赛区共有11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唯一的一所一般本科院校。

2好的定位是成功的一半

在我国,面对诸多“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等重点大学,无论是从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生源素质,还是从科研实力、学科优势上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都是一所非常普通的院校。电工电子又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学科,不容易出科研成果,优秀师资人才很难引进。对于当年的状况,甚至可以用在夹缝中求生存来形容。困难虽然很多,但他们坚信只要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便可以为自己找到发展的优势。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电工电子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个应用领域,它们在元件、芯片、板卡等层面的高速发展使其教学在加强知识核的同时,必须将重点放到应用上,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能力,回归工程实践,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是我们这样一所一般本科院校是尤为重要的。戴波教授解释道。

基于这样的定位,该团队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真实工业应用环境中加强工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团队将《电工电子实习》改造为《工程训练》课程,增加了安全用电、触电救护、照明电路安装、电动机控制、继电接触控制、PLC应用、EDA技术和SOPC技术应用等应用能力训练内容。团队加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了部分真实工业应用环境,每年可接纳上千名学生参加电类工程训练。2004年以来,团队成员共主持和参加包括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回归工程创新实验区在内的37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8项,校级重点4项,校级项目21项。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了理论教学改革,按照突出元器件和电路结合,电路和实际结合,电路典型环节和系统结合的思路重构了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在基础课程中践行回归工程应用的教学理念。

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持续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08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般院校电工电子基础回归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般理工科院校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学综合配套改革和教材建设等两个项目分别获得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学》和《工程训练》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被评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EDA技术应用》等三本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电工电子技术简明教程》等3本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建设教材;机电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回归工程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全国信息实践教学成果奖4项和各类校级教学奖励30多项;主编高等学校教材9部、电工电子类书籍4部;发表教改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电工电子教学团队也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并两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科学研究方面,团队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其中:科研项目鉴定6项;新立项课题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它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50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1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8篇。随着团队教师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的提高,相关科研内容不断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有些内容直接成为教学实例融合进课程进行讲解,例如信号处理、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等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已经辐射到了同类院校,并发挥了示范作用。近年来他们主办北京市电工学年会3次,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讨会6次,团队负责人多次在全国各级电工电子类研究会上介绍经验。共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四川等十余个省市的110多所高校的近400人次教师到校参观交流,他们对该团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经验普遍表示赞赏和肯定。团队成员主编的《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累计印刷发行了6万多册,全国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在使用该教材,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EDA技术实用教程》和《现代电子设计与创新》目前印数也已达10000册。他们的电工电子实习基地长期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大兴第五职业学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开展电工电子实习提供场地和培训指导。

3传承之中彰显人和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在老师们的努力研究与探索下,构建了符合一般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了全部软硬件建设,实践证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该成果逐步总结、提升和形成的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方案,在首都和国内一般院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为一般院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模式。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的推荐书上,专家组如此做评。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成功的背后,是几代人辛勤的付出。

采访过程中,戴波教授多次提到传承这个词。他说:每一位成员的成长都离不开团队这方土壤。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凝聚力,一个传承性。我们通过团队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加强凝聚力,并通过传承将团队优秀的东西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他特意介绍了两位教师,一位是团队的前任带头人曾建唐教授,一位是青年教师中的优秀代表蓝波老师。

曾建唐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电子工艺实习研究会顾问、《电工学》北京市精品课程前任负责人,主编《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和《电工电子技术简明教程》,两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励。

和他们相比,出生于1973年的蓝波老师可以说是团队中比较年轻的面孔了。他在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设电工电子类资源库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担任《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和《电工电子技术简明教程》两本精品教材的副主编。2010年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8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两次荣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奖和教学优秀奖。

曾老师长期从事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一位拥有41年教龄、经验丰富的学者,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我校电工电子的改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开始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至今对我而言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蓝波老师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在于他个人的努力,但也离不开团队成员多年来的支持和无私帮助。传承之中彰显人和,只有将先进的理念和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成功经验传承下去,才能够使团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壮大。戴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在介绍这支队伍的时候,戴波教授一直表示,团队建设多年来一直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也是包括他自己在内两任团队带头人肩头的重要责任,总体思路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建设团队,以和谐的文化氛围凝聚团队,以锐意的改革创新提升团队,以进取的科研精神发展团队。如今,这支队伍平均年龄43岁, 老中青三代结合;在学缘结构上,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职称结构上,教授5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8人;学历结构上,博士10人,硕士10人。形成了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以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为纽带,以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为主力军构成的雁阵和坚忍不拔、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和谐传承的优秀团队文化。

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他们汇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团结一致、埋首苦干,共同营造出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具备了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成功来自于敏锐和准备

作为团队带头人,戴波教授从来没有停留在以往取得的成果上沾沾自喜,更多的时候是在思考团队今后的发展。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指出: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超过了1000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10年前我们开始的基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走到了一般院校的前列,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带动了电工电子团队的发展。今天,我们如果还是原地踏步,就一定会被远远地甩到后面。电工电子要想发展,就必须以超前的意识和眼光,紧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开辟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域。

     2007年,他专程前往汕头大学考察“CDIO”工程模式,回来后就召集相关教师开展研讨,制订针对电工电子的CDIO改革规划,并申报了当年的教改项目。2009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刚刚有点儿消息,戴波教授就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工程教育改革的认可和支持,是真正面向企业需要、实现与企业无缝链接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能够争取成为试点学校,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团队,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他早早的就此事专门召开学院大会并提出,学院一方面要尽一切努力支持学校向教育部申报计划试点校,另一方面学院自己的试点专业工作要走到全校所有二级学院的前头。

2010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6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位列其中,它也是北京地区10所获批高校中唯一的一所一般本科院校。信息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由于各项前期筹备工作表现突出,顺利成为该校5个试点专业之一,电工电子基础课群也被列为各试点专业的重要支撑课程。目前,团队正按照计划的宗旨和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二是根据行业标准制订培养计划;三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路,在脚下延伸,曲曲折折没有尽头。戴波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仍将一如既往地沿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这条路走下去,他们是跋涉者、也是开拓者、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