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伦理和审美角度审视传统节日——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讲开讲

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日子,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11月3日晚,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四讲开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陈连山以“从科学、伦理和审美角度审视传统节日”为题,用生动的故事和民俗知识阐释了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现代意义。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名誉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 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陈教授从科学至上主义和强制启蒙两个层面重新审核二十世纪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指出被不断批判、改造、“移风易俗”的传统节日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们需要本着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则重新认识传统节日。陈教授以夏历为例解释了我国传统阴阳历法的科学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以春节民俗为线索阐释了传统节日对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用杨柳青年画、郎世宁宫廷画作等民俗资料展现了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想象。陈教授总结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传统节日符合科学道理,同时节日民俗又有助于培育道德观念、促进改善人伦关系。基于此,陈教授展望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坚持科学理性,反对愚昧;坚持德行善良,反对丑恶;坚持艺术有趣,反对无趣。

陈教授现场回答了同学关于传统节日商业化、传统文化文本变迁的相关问题。

参加讲座的同学还通过云班课APP进行了热烈的课堂讨论,同学们高度认同传统节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有同学发表感言说:“听完陈教授的讲座,我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传统节日所处的危机,也带动了我保护传统节日的心。”

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已经连续举办四期,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的教授们从宗教、文学、民俗艺术等角度带领我校师生经历了一次次学术思维拓展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知识之旅。第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可斌老师“《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将于11月10日在致远讲堂精彩呈现。

                              (人文社科学院)

作者:人文社科学院 发布日期:2020-11-04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胡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