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莉院长在北京市教委2011年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 发布日期:2011-09-08 文章编辑:news 浏览次数:

郭文莉院长在北京市教委2011年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院长  郭文莉

2011614

 

尊敬的石司长,尊敬的付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出席今天的会议,并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情况。

我院是一所具有石油化工行业背景的市属高等学校,学校长期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服务能源产业发展为主线的学科特色、产学结合的工程教育专业特色和职业素养优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了“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传统。在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一期,学校有3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列入了市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分3个方面向大家汇报,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高校要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融合,资源共享,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希望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校师生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教育部在69日刚刚召开的“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座谈会”上,杜玉波副部长指出,要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切入点、突破口,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会议认为,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日渐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杜部长指出,要从转变观念、强基本、抓示范3个方面入手,推进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在这次座谈会上,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校企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经验。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随着教育部和北京市质量工程二期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不断推进,学校开展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必须完成3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政府统一组织、直接协调向学校主动开放办学,适应企业运行规律,校企有效互动转变;由企业为教育作贡献向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互利共赢、全面合作转变;由学校单一的人才培养向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转变。

二、创新和推广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在多年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推广。

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合作育人模式”,初步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新形势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再是简单地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而是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及实施办法、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两年来,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反复研讨,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定位,制订和完善了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等。学校相关专业与企业的专家共同研讨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整合课程体系,确定主讲与合讲教师、授课与考核方式等。目前,已聘请38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了试点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将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工程训练项目和课程15门,联合编写的3本《石油化工过程训练装置实训教程》丛书,做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已经陆续出版,成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二是进一步推广了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扩大了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我校与燕山石化共同创建的“企校共赢、走向融合”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管、资源共享、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原则,企校双方互把对方作为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将学校的实习校区建设纳入燕山石化公司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之中的“合作规划模式”,产权清晰、权责对等、共同投入、资源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实行“双主体领导、基层组织融合”的“合作管理模式”,不断丰富企校合作内容,使企业新产品开发、员工培训与学校的科研、学生实习、就业和师资培训有机结合的“合作共赢模式”。我们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应用于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不断完善建立“实习基地共建机制”、“实习计划对接与研讨机制”、“一体化合作共建与共管机制”等合作机制,为学生开展企业学习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目前,学校有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进一步深化了与110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是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校内外一体化模式”。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体系必须与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一体化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与能力大纲,形成各教学环节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标准的矩阵结构,并体现在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予以贯彻实施。在学生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中,学校进一步改革学生课外科技训练计划,将企业真实课题和学生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到学校的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开展项目研究,有的项目研究成果还成为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展示、CDIO工程教育等国际会议展示作品。建设校内“模拟工厂”、“实习车间”、“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以产品为导向,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课题开展工程训练和综合学习,使学生在产品设计、加工、装配的完整工业过程中综合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项目协调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着力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三、加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学校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看,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有助于密切高校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不仅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中,学校与中石化燕山石化密切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燕山的校区面积,并将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西校区(仿真中心)与学校校区功能统筹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了一体化建设,新建和改建了校区食堂、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和学习场所,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食宿配套、生活区与教学区相对独立,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米,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米的企校合作的实习校区。合作共建了大型机组生产实习车间、机泵检维修实训车间、安全实训基地等,紧密结合工程一线实际需要,为高校学生实习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紧紧抓住燕山校区地处燕山石化厂区和北京市建设燕房石化新材料基地的契机,正在积极推进把燕山校区建设成为校企合作、走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在与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工作中,企业也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纳入了企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积极合作共建“高分子材料实践教学与新材料及新产品研发基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双方就学生实践教学、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建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共建科研平台、共享设备及专利,并将深入推动相关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

总之,通过实施“质量工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将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以教育部和北京市质量工程二期关于推进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关举措为抓手,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继续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也利用这个机会,我代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领导,感谢各兄弟高校领导长期以来对我校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学校,我们还有很多会务工作没有做到位,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不周之处,请多包涵。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栏目跳转:
 
Copyright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81292096  传真:010-8129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