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烛咏师

   (本报记者   刘书博、刘岸、李艳娟)

  “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是一位老师对“师德”的诠释。 和蔼的笑容,慈祥的面孔,这是您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就像母亲关心孩子一样,这是您给我的答案。一句“呕心沥血浇桃李,琴心剑胆育英才”表达出您从教近30年的“师魂”。怀着敬仰之情于20121219,我报记者采访了化工系的任晓光教授。

就是这样一位从教近30年默默耕耘的老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等诸多荣誉。任老师是一个很谦逊的人,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她做的一切都很普通,只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她只是万千教师中平凡的一员。可是,我们都知道,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也正是这些谦逊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身上所散发出的师德光辉,虽然平凡,却并不平庸。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老师为了开阔同学们的眼界,引入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创新理念,曾多次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国外专家来学校讲课,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向国际先进技术看齐的意识和紧迫感,让同学们更直接、更生动的了解所教学专业的发展前沿与动向。并且老师在课上讲一些企业中的实事案例,让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老师用近30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和理解来讲述着教师这一职业。

言传身教,言践于行是老师的一大教学理念。任老师在带着博士生,研究生做科研项目时也积极带动我校的本科生参与其中,既是为了让同学们在试验中掌握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如此,老师这么做更为学生们的长远考虑,为了能让学生的简历更为丰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本科生的做的一些研究项目可能就是找工作时的一块敲门砖。老师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有德者,自馨香,不用多言,内心已明了。

在攀登教书育人这座高峰时,老师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我们深知,这些硕果的取得并非偶然,前行道路上难免有困难。任老师告诉我们曾经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上申请了四五次,而一次就是一年的时间,我们被任老师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在工作中,任老师也遇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一句坚持、一个信仰,迎难而上。由于坚持,任老师分别在2006年和2010连续两次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贡献了力量。

任老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在师生关系上,任老师又成为了慈爱的家长。任老师在对待学生时,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她对记者说“我带过的很多学生,甚至那些毕业后的学生,每逢过节,都会送上祝福,我很欣慰。” 老师会因学生小小的举动而感动,学生又何尝不是呢,平时老师的言传身教早已深深烙在了学生的心上,老师早已成为学生心中的神圣榜样,老师的高尚品德已然在潜移默化中传达。

随着时间的飞逝,近30年的教学经历,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和理解,早已将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成长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在学业上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30年的教学光阴、30个春秋岁月,老师用那慈祥的面孔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老师的脸上不免爬上了皱纹,但老师还在继续的努力工作着,只因她是一名教师。

                                           (《北京石化学校园报》20121230日第305期)

 

 

作者:刘书博 刘岸 李艳娟 发布日期:2013-02-27 收稿日期: 文章编辑: 胡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