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教学第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质量监控» 教情通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情通报(18年3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情通报(18年3月)

教学情况通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务处编   

2018年第1 2018416

2018年3月,学校领导、处级领导干部和同行教师通过现场听课,对我校日常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良好,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结合校领导、学校处级领导干部、同行教师和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期初教学检查总结等反馈信息,现通报有关情况如下:

1、听课次数汇总

听课人

次数合计

校领导

9人次

学校处级领导干部

110人次

同行听课

158人次

期初教学检查总结

12份

2、课堂纪律情况

三月份,课堂内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到认真听课,不迟到早退,出勤率达到90%以上。但课堂上仍有个别班级课堂出现交头接耳、睡觉和玩手机等现象。其中,3月13日的公151、公G171,172、会展161、旅152等班《服务管理概论》课堂上,课堂纪律一般,一多半学生不抬头听课。3月12日的旅171、172等班《中国文化史》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太多,老师批评也无效。3月12日的安161班的《安全系统工程》课堂上,学生听课效果并不好,有约5名同学长时间玩游戏或者听歌,有一半的学生在补本课程或其他课程的作业,认真听讲并能积极呼应教师的学生不足10人。针对上述问题,请各教学院(系)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督促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纪律管理意识。

3、教师授课情况

(1)课堂评价为认可并建议推广的教师名单

化学工程学院刘珊珊老师的《有机化学(二)》课程,授课教师准备较充分,讲课很精彩,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好,学生认真听讲,能够认真记笔记。

机械工程学院吴波老师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三)》课程,安排课堂讨论课,学生分组准备,上台演讲,互问互告。授课教师有时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进行点评,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效果非常好。

信息工程学院王淑鸿老师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授课教师对问题的阐述简练精确思路清晰,对课程内容娴熟,能调动学生情绪。

经济管理学院张小红老师的《人才资源管理》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丰富,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

人文社科学院曹淑艳老师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授课教师课堂要求比较严格,讲课清晰明确,很自信,准备比较充分,基本不看教案和PPT。

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小慧老师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教师启发式教学,互动效果明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崔秀国老师的《专业英语》课程,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知识解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数理系刘喜莲老师的《大学物理(一)》课程,授课教师讲课清晰,思路明确,有热情,学生都有认真听讲。

外语系翟赫老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授课教师精神饱满,内容娴熟,把握节奏好,总体不错。

安全工程学院宋冰雪老师的《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授课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教课深入浅出,能借助自身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现场安全问题相结合,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体育部徐宏远老师的《篮球选修课(男)》课程,授课教师课堂把控能力强,主导作用突出,课堂互动好,学生练习积极性高。

工程师学院赵书月老师的《工程训练A(气焊)》课程,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了精心准备,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观察了教师的示范讲解。

(2)应关注和及时对照的问题汇总

个别教师教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少,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欠缺。

会展171、人资171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讲课师生互动欠缺,未发生提问讨论。

材料类161-163班的《物理化学(一)》讲课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会171-173班的《经济法》讲课课堂信息量相对较少,提问过于频繁,但实质互动不足。

4、专业建设情况

2018年3月27日至28日,学校组织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专家组成员均为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由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崔素萍教授任组长,成员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广华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程珏教授。

专家组在进校现场考查前认真审阅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自评报告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了“专家组考查要重点”。进校考查期间,专家组通过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与全体教师、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查阅教学档案和有关支撑材料,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形成以下评估反馈意见。

(1)学生

标准达成情况:学校、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制定相关文件并且具有有效措施保障。专业具有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实施过程中落实。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表现进行跟踪和评估,通过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评估、综合素质的测评等确认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缺少专业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指导的制度和措施,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等。

(2)培养目标

标准达成情况:专业具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有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修订,评价与修改过程有行业和企业专家参加。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包括谁来制定培养目标、谁来评价培养目标、谁来推动培养目标的改进、以及评价的依据、评价的周期不够明确。注意区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之间的区别,关注培养目标本身的定期评价。

(3)毕业要求

标准达成情况:专业的毕业要求能覆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形成支撑关系;建立了毕业要求评价机制,将各项毕业要求分别分解为若干指标点,分别落实在对应具体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各项具体教学环节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的评价,支撑对毕业要求相关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再由基于各有关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形成对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评价机制及评价过程基本合理。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部分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对应支撑课程的选择及权重存在不合理性,如,毕业要求1的指标点指向不明;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过多。专业主要采用根据课程考试成绩的算分法进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课程评价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如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专业实验等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评价采用平均分乘以权重计算得出达成度,无法反映对不同指标点的达成程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经济管理类模块课程等教学活动难以支撑毕业要求11.2达成。

(4)持续改进

标准达成情况:专业有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质量要求,建立了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能够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能够将外部评价结果用于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专业对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但对执行落实过程和结果监督检查不够;专业及所在学院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分析,但检查分析的内容与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不够;学院和专业提供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的实证材料,但是还没有关于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制度性文件等长效保障机制;学校、学院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促进持续改进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

(5)课程体系

标准达成情况:该专业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设置的量和内容能够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符合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课程大纲完整规范,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明确,但有些课程执行落实欠佳,成绩的评定与教学目标不十分吻合,缺乏计算达成度的观测点数据;课程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不合理,无法形成有效支撑,比如采用《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等课程支撑毕业要求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将其应用于在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计算机基础及技能训练》等工程基础类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5.1、1.2、3.1、3.2等。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描述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缺乏对应关系,比如《材料科学基础A》的课程目标2与支撑的毕业要求2.1不对应。 

(6)师资队伍

标准达成情况:教师数量及结构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及工程背景等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本科教学方面时间与精力的总体投入与完成具体教学任务时的投入符合专业和学校的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能明确自己在达成毕业要求及其分解的指标点时的角色和任务。有明确的评价机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学校学院对专业教师各项能力、工程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要求和判断依据不够明确。

(7)支持条件

标准达成情况:专业的实验室及设备满足需要,与燕山石化等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平台。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满足需求,资源管理规范。教学经费有保证,包括教学运行经费、实验耗材费、实习费、毕业论文费用、教学设备购置费、课程建设费、教改项目经费等。学校有效地支持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本身的发展, 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

存在的问题及关注项: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措施、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和措施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