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软件

温馨提醒: 今天是:

关于转发做好中组部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发布人:jsfzzx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9日 浏览次数:

关于转发做好中组部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学院:

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启动,我校可以推荐1名教师,各二级学院推荐申报“自然科学类”人员不超过1人,请于91日前告知是否有人申报,如有,请附名单。申报人最终报送纸质材料在98日中午前,报送到教师发展中心(16A201)。

具体通知转发如下。

 

教师发展中心

2016.08.25

 

 

关于做好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根据《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和教育部通知要求,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名额

北京市属高校计划遴选推荐11名。

二、申报条件

  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计算时间截至2016930日。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8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至201511日);

  5.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国家级人才”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办法

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限推荐2名候选人,其他高校限推荐1名候选人,于912日将纸质材料报送到教委人事处623房间,逾期视为放弃申报。

  1.各有关单位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组织申报和审核把关工作,确保人选质量;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评审、内部公示等方式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2.推荐人选应为各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能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青年人才。

  3.申报推荐工作应体现本地区、本系统优势学科和优势领域,兼顾学科覆盖面。可参考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按照不同学科门类进行推荐。推荐人选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没有合适人选的学科可不推荐。

4.各有单位要组织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对于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申报资格,并暂停所在单位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

  四、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附件及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报送材料时,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各1。申报书、附件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同时报送电子版至jqm@bjedu.gov.cn,内容应与纸质材料一致。

  申报书分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两种,统一通过网络申报评审系统客户端填写。

  附件材料包括:

  1.附件材料目录;

  2.推荐单位公文(对人选情况、推荐程序、单位推荐意见进行说明);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申报书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513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复印件,以及申报书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6.申报书中列举的SCIEI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7.任职证明复印件;

  8.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9.非首次申报须提供新成果新成就证明材料。

  申报材料如涉及保密信息,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妥善做好保密技术处理,并附说明(加盖公章)。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等材料可到中国人才网(http://rencai.people.com.cn/n1/2016/0722/c244800-28577871.html)下载。

联 系 人:纪奇明

联系电话:66074308

 

 

市教委人事处

2016822

TitleMore

版权所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联系我们:web@bipt.edu.cn
Copyright(C):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