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软件

温馨提醒: 今天是:

曾建唐:严谨治学 实践育人

发布人:jsfzzx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浏览次数:

曾建唐:严谨治学 实践育人

作者: 发布日期:2006-03-02

曾建唐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教学与实验中心学科带头人、学校教学督导员,北京市高教学会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60岁,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尽情享受的时光,但对于我校名师曾建唐教授而言,却依然和十年二十年前并无很大区别。不似很多同龄人的老态龙钟,他所具有的敏锐的思维、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依然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上,为莘莘学子而工作着。

提起《电工学》,我校师生特别是学工科的师生肯定耳熟能详。这门课程在2004年先后被评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也是我校唯一的市级精品课程,主讲这门课程的就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曾建唐教授。在曾教授的办公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我校2005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同学的集体照,足见曾教授对此次大赛的重视程度。提起本次大赛,曾教授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经历丰富积经验

关于“电”的情缘,要从曾教授中学时代说起。那时,他几乎天天听广播,听国家大事。当即有了两个很重要的兴趣:朗诵和无线电技术,而后者尤为重要。他觉得通过小小的一台收音机就能知道那么多的重要事件,实属奇特和不易。所幸的是,曾教授最终在这两个领域内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酷爱“电”的曾教授在大学期间阴错阳差主修了工程经济。但由于对电的兴趣颇大,他在西安交大和理工大重新学了与电有缘的自动化专业,投入教学事业至今。其中:1970年—1983年,他在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主讲电工学、电机拖动、模拟、数学电子技术等课程;1983年—1992年,他转至华北石油职工大学主讲电工、电子技术;之后一直在我校主讲电工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半导体变流技术等课程。

同时,曾教授还指导了很多学生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等。正是三十多年来对“电”的专心研究,他在电工领域有了辉煌的成绩。

 

治学严谨获好评

曾建唐教授以“治学严谨”而著称,较为幽默的教学方法及严肃的教学纪律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教学是与学生交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扮演的角色是严师。

作为我校的教学督导员之一,他对于课堂纪律很重视。当他听说某班的纪律很差,迟到、旷课、早退的人不少,于是下课之后不回家,特意留下来听课。他的威严使班上纪律好转很多。对于上课随意说话之人,曾教授说肯定不可以从根剔除,但可以通过点名或者让人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让学生尽量集中精力听课。

但是,他却始终以温和的态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无论课上课下,只要学生有问题向曾建唐教授询问,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正因为如此,一般老师在下班之后便很少在办公室,而他却是晚上6点前很少回家。他坦言,因为辅导学生,他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几位老师连续几年因为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暑假。

笔者还得知一件感人的事情:在我校,很少有老师在期末考试完之后还把学生留下来讲解考试题目。但曾教授例外。在机械02级学生考完电工学之后,他把学生留了下来,当时就把卷子上所有的题目全部讲解了一遍,以加深同学们对电工的理解。

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样高。在电工方面教学30多年的他从来没有不备课就去给学生上课的经历。他认为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同时也是一个老师有无责任心的重要表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他成功的很大原因。他说:“凡事先要求自己,只有自己好了,才能严格要求别人。”

在编写70万字的教材和制作课件时,他还在学习计算机应用上花了很大功夫,现在的他会很自豪地说:“我的电脑应用水平不比别人差”。

 

挚友严父的感动

曾教授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平易近人。无论是与同学或是教师交流,曾教授总会以最直爽的态度与最真挚的诚意来对待大家。

曾建唐教授总是在学生失败后及时送上最真挚的抚慰。当学生意图放弃时,曾教授又会千方百计唤回学生的信心。那时他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是一位挚友,而是一位可让人信赖的慈父。

原自动化系有一名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他发现之后随即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得知他在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高考没考好来到了这里,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于是曾教授便找这位同学谈话:“再好的学校你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人生机遇这么多,只有把握好其中的每一步,最终才可能成功”。交流后这位同学豁然开朗,在不久的“专升本”考核中,由于学习成绩好而直接升为本科生。

在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曾教授在严格要求学生开展设计的同时,也时时刻刻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在这里,他既是学生的严师,也是陪伴他们度过艰苦训练过程的挚友。在他和另外一些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校学生宁可庆、刘卫庄、柳光伟三名同学得以坚持参与整个竞赛培训过程,最终获得了2005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全国一等奖。

 

曾教授与获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的三位学生

 

谦和为人受尊敬

曾教授不甘于人后,但却不急功近利,多少年来他一直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领导着大家学习工作。他带领大家认真记录研究活动情况,实验教学集体备课,那一本本记录都凝聚着曾教授和科室教师的心血与汗水。在研究中,一他丝不苟,对于每一点细节都不放过,每一点差错都不允许忽略。

在他这种严谨治学态度的引领下,教研室上下一心,共创出佳绩。但曾教授从不认为这些成绩只属于他一个人。他时时不忘同甘共苦的合作伙伴,刻刻心系曾经携手拼搏过的同事。同时教授也不忘将机会留给后辈,将荣耀留给他人。作为教学督导员,他竭尽所能帮助年轻教师完善教学质量,毫不吝啬和大家分享其教学经验,保证大家共同进步。

因为如此,他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信任。提到曾建唐教授,认识的老师无不赞扬。教务处处长韩占生这样感慨:“曾建唐教授是不可多得的好教师,是师生学习的榜样。”

 

累累硕果证辉煌

1998年,曾教授兼任实验室主任,主持电工电子实验室参加北京市教委的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获得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合格实验室”铜牌。2000年,他主持创建了“电工实习”基地,并参加了北京市十个重点基地之一—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基地的筹建工作。

曾教授曾参加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非电类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电工电子实践中心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子课题并于2004年结题。这两项课题分别获得学校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随后,他又主持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十五”时期一般理工科院校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于2005年11月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结题。

“十五”期间,他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集多年教学经验而主编的《电工电子基础实践教程》,2002年被评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积极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课程建设。2004年电工学课程被评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曾教授担任了课程负责人。作为北京市高教学会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积极推动首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在曾教授的领导下,“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综合配套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曾教授还积极推动EDA、现代电子设计与创新等新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他多次主持学校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培训参加全国或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选手,竞赛成绩逐年提高。2005年,他和4位老师组织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5个学生代表队队全部获奖,其中1个队更是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人生态度伴一生

梁漱溟先生曾著书揭示成熟的人生态度是自然、条顺、活泼,它不是圆滑而是坦荡,不是深沉而是洒脱。曾教授的人生态度用这些词来概括再合适不过。

曾教授对现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一身正气使他活得洒脱。教授从不收受不是他应得的身外之物,一股豪气使得他活得坦荡。

 

但面对机遇、机会,他始终奋勇而上,以积极、自信和务实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使得教授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他说:“治学态度的基本点是‘求真’,切莫文过饰非,要务实。尤其作为工科,实践育人才是根本。”

 

忠言相告赠学子

采访中,曾建唐教授提到:“你们比我的孩子小一点,但我把你们都当作我的孩子。即使严厉也是因为抱着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的态度来对待你们每一位学生。”曾教授又微笑补充:“所以,只要大家好好学,对将来有益,我就心满意足了。”平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莘莘学子的期望。

曾教授还注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他告诫同学:作为学生,学习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的。必要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也不能少,但不能因为活动而影响学习。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后,却毕不了业,等于白白上了大学。另外,少谈些恋爱,少泡点网吧,少去吃吃喝喝。但他也坦言:”“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要让学生有宣泄的途径。”在他看来,这一通径就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到课外科技活动上。他说:“只有将学生的兴奋点、注意点转移到正确的方向上,学生才能受益。”

 

老骥伏枥发余热

现在的曾建唐教授已到退休之时,但无论退休之后处在何岗位上,我们都相信他会一如既往,做得最好。我们也相信,曾教授的人生会像保尔所说的那样“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当回首往事时,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张五彩的图,曾建唐教授的人生图上欢喜、失落、荣耀、误解应有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足以让人羡慕。

(校报大学生记者团)

 

TitleMore

版权所有: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联系我们:web@bipt.edu.cn
Copyright(C):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