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研工事务» 学术动态» 寻找巴别塔的梯子

寻找巴别塔的梯子

发布日期:2013-09-05

寻找巴别塔的梯子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张尧学院士在2011 822日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的讲话。

 

发言稿:

    感谢大家,在这么忙的时候来参加这次会议。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我讲话从来不起题目,但是我今天起了个题目,就叫“寻找巴别塔的梯子”。巴别塔的梯子是什么呢?这是通向天堂的梯子,寻找前往天堂的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大家都反复学习过。其核心思想是满足需求,就是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最近,又提出2011计划,正在制定中,这是比“985,“211更加宏伟的计划。总书记提出,产学研结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之快,早就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兴国、强国的基础、战略核心就是人才。人才怎么培养?总书记讲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能不能跳出学校、学位、学科这个小圈子来培养人才,是我们研究生教育战线现在面临的重大任务,或者说是必须要进行的改革。

    大家知道,专业学位搞了很长时间,硕士专业学位很多,博士专业学位一小点。近几年教育部开展结构调整,加大了专业学位发展的力度,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把学术学位减少,专业学位增加,这件事好办,因为这只是指标问题。但是真正难的是模式的改革,是思想的转变,是认识的提高。我们的专业学位总是让社会觉得,是多交点钱,考分低一点。很多人说不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搞专业学位。包括在场的各位学位办主任,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能回答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搞专业学位吗?如果你们都说不出,怎么要求大学说出区别来?怎么指导专业学位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涉及到这次申报的大问题了。一个省可以推荐一到两所学校到国家层面去竞争,全国最终选拔三十所左右。这么来算,省里推荐的,加上部委属的院校,大致60所左右。那就要有1/2的学校被淘汰下去。今天这个会议,很大程度就是决定你们推荐的学校能否通过筛选,其次,筛选上来的学校会不会能有好的做法,能够引导下一批学校的专业学位正确发展。如果这次推荐上来的学校搞得很好,那今后再搞就有充分的理由。如果这次推荐上来的不怎么样,就是简单学术学位授予权的扩张,那下一次搞可能就很难,可能到此就打住了。

    学位办专门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就是为了根据中央的总的精神和思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精神,加强专业学位建设,满足国家需求。但是如果专业学位处做的事和学术学位处做的是一样的,那这个处的存在也就失去必要性了。各省级学位委员会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果说,专业学位只是学术学位的扩展,只是为了多拿几个指标,那还有什么意义?没有必要。

今天这个会议,第一是希望大家进一步思考一下,琢磨一下,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什么区别,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就是针对马上组织开展推荐工作,用什么样的条件和方法去推荐。我们经常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学习一次发现一次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求填国家科技奖,这个奖对专业学位有什么好处?如果要填这些内容,学校就会努力去申报国家科技奖。如果忙着申报国家科技奖,那还搞不搞专业学位建设。大家看出这些问题没有?看出这些问题以后怎么解决。这次申报,不能够再按原来的有多少博士、多少教授、多少奖、多少实验室来评比,然后按照省政府的排序给报上来,这样做的话就失去了专业学位的本来意义。大家要把一批真正在产学研结合,和行业结合做的好的学校选出来。我们这次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行业和国家的需求。我知道有些学校不错,把学校的特点特长发挥出来,和企业结合,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走了很多新的创新的路子。有很多经验,但是这种方法在传统的教育观下,有时会被打下去。像我们有些行业的学校,比如公安的、司法的,就是培养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何必要求他去追求国家这个奖、那个奖,我们要的是要培养出来的人能为国家经济建发服务。我们搞示范性高职的时候,有个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就是公安局和学校交叉起来,公安局的政委去当他们的书记、校长,公安局的人轮流去他们学校当教师,然后学生就是公安局新招的公务员。两、二年学习结束以后再回来工作,公安和学校交叉起来。我们国内不是没有办的好的专业学位教育,而是我们传统的评价不承认他们。老师坐在课堂里,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去讲课,讲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这就叫有知识有文化了?这就叫专门性知识型人才了?其实这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搞专业学位教育,很重要的是强调实践,强调工学结合,就是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协同创新,这四个字是总书记讲的。这不仅仅是专业学位要做的,这是作为2011计划的核心提出来的,怎么协同?就是产学研共同协同,我们的产学研搞了几十年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我们始终站在学科和大学本身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不跳出来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来想问题。我们总是希望企业给我们钱,给我们赞助,然后我们拿着这些钱去搞些研究,然后培养的人再送过去。这是传统的产学研。这次,我们提出来,就是要以人才和项目紧密绑定,首先得根据行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实施这个项目,人才不够,才让我们学校来培养,这就是有目标的。这个人才叫什么人才,就是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这些人,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书本,而是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施这些项目不单是靠学校,还要依靠产业和研究院所一起来实施。带这些学生的老师,是参与实施这些项目的工程师。这个产学研通过项目把人才培养和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了,这就是协同创新。要在实施这些项目、解决这些问题中问创新,把人的能力提高起来。创新能力,光在大学课堂上能讲出创新能力来吗?现在的科学研究为什么离我们的产业发展、经济社会需求相差那么远?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研究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哲学思想,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路线。我们的科学研究不是这样的,是在从理论到模拟再到理论。出发点就不一样,出发点就是从理论出发,先读论文,这个是science的,那个是nature.的,把很高级的论文找来给学生看。学生什么都不懂,看了有什么用啊。然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论文中找问题,再去模拟实验,再去写文章。陷入了一个从理论到理论的怪圈,从学术到学术,从学科到学科。我们的学科建设,不管哪个大学,报一级学科,都是从教授出发的,有几个教授,就要报这个学科。今年一级学科是不是这样搞的?分的指标不够,都少了,都希望多弄几个。从来没想过,你们省里是否需要这个学科?省里的规划上是否有这个学科?培养的人是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不能这么搞。学术学位已经这么搞了,只有慢慢纠正。问题的根子在哪,我看就在这。     

专业学位,要真正从需求出发,怎么样从需求出发?我觉得大家可能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的关键点。第一条,就是作为管理部门,要知道,哪些学校在哪些方面,哪些行业或者相关的领域是比较强的,做的比较好。比如,有些学校是师范院校转过来的,那在教师的培养上比较强。有些学校是工科院校升上来的,他的工科跟产业结合的怎么样?我们这次把申报年限取消了,就是任何一个学校,只要他在和行业、产业结合方面做的很好,有很好的成绩都可以申报。要是跟企业行业结合的好,就业率肯定是高的。我们不再对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只对你申报的专业学位领域感兴趣。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大家一定要把握这一点,比如你们学校报的是教育硕士,只要把与教育有关的基本条件,产学合作,讲清楚讲好,这个产就是学校实践实习的问题。还有就是需求。比如省里的教师规划,需求是多少,今后五年省里规划需要多少教师,应该有多少有硕士学位的,别的学校的培养还不够,还有较大缺口,所以需要这个专业学位要设立。这样省长书记不是也很高兴吗?我有缺口,那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帮助他们解决教师缺口问题,提升教师的能力。这也是协同创新的体现,这是我们这次评审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再一个就是定位,要申报专业学位,如果学校的相关领导对申报专业学位干什么、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有什么区别都搞不清楚的话,那他申报专业学位干什么?现在也不能说学术学位的人出来就是专门搞研究,但是学术学位的研究生还是偏向于研究型。学位条例上有规定,三个东西,知识、理论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90%的研究生可能没有去做研究工作,但是他一定是偏向于研究性。他的导师就是教授,他的培养主体就是学校。专业学位不是,专业学位就是干活的,而且是领导别人干活的。起码他要能够带着两三个人干活,或者以后带更多人干活。考核的能力就不是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要对科学研究有一些了解,学习能力比较强,项目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很强。他们不是研究性的,他的培养主体是哪?是学校和行业共同来。学校不是唯一主体,我们现在把专业学位弄成学校是唯一主体。我个人的想法更激进一点,我认为学校是一个管理平台,是一个整合和融合资源的平台。因为专业有方方面面,技术日新月异,让学校的老师去培养专业的人才,他怎么培养出来?行业的人要进来和我们一起培养,怎么进来,就是大学发挥管理平台作用的问题。大学要能够把相关行业专业领域优秀的前端人才有个数据库,学生学完基础课后,送到行业和企业实习。

我到澳大利亚悉尼一个理工大学访问,五年制的学生,两年半在上课,两年半在实践,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交叉进行的,这就是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形上升的关系。这个钱一分都不用学生出,都是企业掏钱。企业为什么出,因为学校培养的人马上能用。他们那有几百家企业,都在那建立厂点,出了钱。学生培养完了都被他们拿走了。所以这所学校很少有很多理论上的文章,很少有理论上的贡献,就是培养的人好。自己也没建多少实验室,就是管理搞得好,学校是个管理平台。当然不是说学校不起作用,基础东西由老师讲授。如瑞士洛桑的管理学院,没有一个老师,都是企业做管理的人在授课。其实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他的老师哪里来昵?就是人民银行去的,全世界聘请,都去给研究生讲课。然后研究生一毕业就在金融体系。很多的证券、金融行业的首脑人物都是那里培养的。

专业学位创新要怎么创,任务很重。这一次我们是要下决心憋出一个新东西来。首先围绕专业领域的需求,然后是学校的定位,要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有清楚的认识,这两个是不一样的,而且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说,专业学位比学术学位是更好的,这一定要讲。为什么美国的大夫、律师拿那么多的钱?这些都是专业学位。搞学术学位、搞研究也很重要。但是这是少部分人长期的去做,不是大家一股脑都去做,这是一个办学定位。第三个重点,就是培养模式,大家往往是把他虚化掉。答辩的时候有很多学校,就是我们写什么话,他们就抄下来。我们讲的东西是方向性的东西,你们答辩的时候是具体落实的东西。比如我们说工学结合,他们答辩的时候就写几个大字,工学结合,深度融合。我们要看你们怎么做工学结合。从招生办法,培养方案,导师内容,实习时问的系统性和管理。我们这次具体设计了很多点,这些点都要回答,这是我们评分的标准,你们不能原封不动的把题目给抄下来。把考题抄下来的,大家都当过老师,那显然是0分嘛。培养模式要好好的研究,讲出实际的东西。培养模式是什么,你不能简单的来几句和什么什么结合,出去实践几个月。这种话叫空话,谁不会说。比如,每年实习六个月,你怎么合作,这六个月是干什么去,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去前两个月干什么,后两个月干什么,中间两个月干什么,出来以后目标是什么?所以,模式改革是重点。在对专业领域的条件、需求和定位搞清楚以后,就是要抓模式。这个抓住了,我觉得大家申报基本上就拿下来了。还有一条,就是管理。管理要跟上,管理实际上是和前面融合的。前面要做这么多事,没有新的管理措施,没有清晰的思路能做得起来吗?做不起来。评委觉得你讲的是符合逻辑的,管理到位的。然后就是投入。最好,答辩的时候和行业企业一起来,因为你要和行业企业一起办专业学位。行业来了有好处,老总答辩的时候往那一坐。评委有很多问题,会逼着他说,他得回答,回去以后就得办了。比如说他们答辩的时候说投入要多少,老总来了以后一问问题,他开口就答了,为了能上嘛。他讲完了回去哪怕落实10%也是落实啊。他不来,就校长一个人来,那等于说的再好也没有证明,回去人家也不承认。最后一条,就是大家一定要从专业学位的角度出发,适合专业学位发展的东西,适合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东西,就写上,不要写虚的。我们这次的导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要有所区别,这就是促进我们国家的高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不从指标上去导向,永远都没有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对于新东西第一很多人可能不接受,第二接受了不能马上听进去,但是要多次的研究这件事情。

最后,我们共同努力,把专业学位的事情搞好,走出中国专业学位建设的特色之路。我就说这么多,请大家批评指正。